- · 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数据[05/29]
- · 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栏目[05/29]
- · 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刊物[05/29]
- · 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征稿[05/29]
- · 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投稿[05/29]
- · 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收稿[05/29]
渤海经济研究北大核心期刊目录(渤海大学研究(4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962年8月16日,温启祥根据国防部的任命,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陕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,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,挑起了建设和开创我国导航事业的
1962年8月16日,温启祥根据国防部的任命,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陕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,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,挑起了建设和开创我国导航事业的重担。作为第一步,他针对该所百名技术人员大多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大学生,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复员转业军人的情况,提出了“严肃的工作态度,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”的建所方针,要求研究室从消化、仿制航空近程导航系统(塔康)入手,车间则从仿制生产512 型快艇雷达开始,及早拿出样机并生产出合格产品。这些都收到了成效,从而得到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。温启祥于1963年补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,1965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五届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代表。
第二十研究所在温启祥的组织领导下,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,飞机着陆引导系统,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,以及卫星导航、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,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
温启祥还积极推进学术活动的开展。1962年,电子学会成立,他就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,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届常务理事,电子学会首批会士。同时,从1962年起,先后担任电子学会导航分会第一、二届主任委员,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;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《导航》学术季刊顾问,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。1980年被北京航空学院(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)聘为兼职教授,同时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成员。
1980年3月,温启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顾问以后,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初衷丝毫不减当年,仅在技术文献的编撰与研究方面,他先后主持或参与《电子工业名词辞典》、《大百科全书·电子学与计算机卷》、《电子学名词辞典》和《中事工业史料丛书·船舶导航史料专集》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审,以及《2000年电子工业发展》的研究工作。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,享年84岁。
成就及荣誉
早年经历
温启祥早在1936年,就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当时,他一边工作,一边自学,包括参加美国举办的“万国函授学校”学习无线电技术,并自购元器件,试装收音机,从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,进而再钻研发射机技术。一次,温州航空站的发射机出了故障,还未等远在上海的技术员来到,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无线电技术知识,及时排除了故障。
40年代初期,温启祥随航空公司有关部门南迁印度加尔各答工作期间,无线电部门的负责人是一个名叫“泼来斯”的外籍人员,他时常责骂和侮辱人,还借故开除了多名籍员工。航空公司有关当局碍于无线电部门全体籍员工的公愤,撤换了此人。但接替他的名叫“希克斯”表面上比较平和,歧视人的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。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与动力。他常常早起晚睡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。从维修到组装,从部件到整机,他一边钻研,一边试验,并进行实际制作,在无线电工场工人的积极配合下,终于在1943年制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的短波发信机。此后,由他制作的许多归航机和短波发射机,都在飞机进场陆空联络上获得了实用。
在此期间,温启祥还根据地下党的指示,为帮助印度党建立收报台,接收延安新华社发播的消息,还为之制作了一台AR-88高级收音机。
上海解放后,为配合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,在建厂不到3个月的上海第23工厂,物资匮乏,技术力量相当薄弱,温启祥满怀革命激情,积极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赶制了长波归航机,短波发信机,修理了报话机,并在3天之内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台,使沪、宁、杭的防空系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。紧接着又在以后5个月内,生产出了装备9个一等航空站、20个气象台,30个了望哨,6个雷达站和一个前进指挥部的全部归航与通信设备;并为当时的空军部队提供了长-1型与长-2型750瓦长波归航机,和数达321部中短波通信/导航发信机。这些成就,是与温启祥勇于奉献和具有精湛的技术是分不开的。例如,在改装归航机和修复其它设备中,他不仅以巧用手头仅有的电子元器件,克服了西方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造成的困难,还以他首创的双主振差频等技术方案,识破了别人认为难以修复的技术难关。
温启祥在这期间作出的上述贡献,还可从无到有地增强我国华东地区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历史作用:使败据的国民党空军于1950年2月6日对上海的狂轰烂炸造成的严重破坏得以不再为患;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与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,并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争,及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作用。
文章来源:《环渤海经济瞭望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hjjw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7/1452.html